《雍正王朝》中,李卫只是配角,前期以“小伙伴”高福作为参照,而凸显其性格特色。在《雍正王朝》开篇,李卫伙同高福,骗取钱财度日,高福当作“死尸”,李卫当孝子,因为李卫有能力面对众人的问询,不会露馅;在雍正设法拿到《百官行述》的桥段中,高福无功而返,而李卫假扮“败家子”,骗过了当铺的一一询问,为雍正后续的行动,做好铺垫。
尽管这与真实上的李卫有出入,所谓名同而“命”不同,盖因是戏剧、小说攫取了某些元素而创造所致,但两者中,李卫的“魂”是一样的。
(相关资料图)
李卫
历史上的李卫,出身于江苏一户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,公元1717年,还在康熙执政时期,家人花钱为年近三十的李卫,捐来一个监生的资格。表明了一则李卫不太可能是雍正的家奴;其次幼时李卫学业一般,那点“料”不足以考中科举。
事实上,李卫文化程度确实不高,奏章是靠着口述,而由师爷书写,故在奏章中直呼总督高其倬、巡抚杨明时为“老高”、“老杨”。打铁还需自身硬,李卫身上的什么特质,吸引了雍正呢?
雍正即位之初,面对的是康熙晚年选人,最重操守,才干倒是其次,结果弄得各地官员只顾清廉的虚名,遍地是“清官”,却不干实事,导致的“以逢迎意旨为能,以沽名钓誉为贤”局面。为此,雍正改革吏治,将用人提高到“本”的高度,强调用人的才能与职务相当,有才而不孝,贤而无才,宁愿取前者。
康熙
在这一背景下,李卫经雍正“铁杆”兄弟胤祥的推荐,出任直隶驿传道,接着又改授云南盐驿道,首先从吏治着手。李卫先是查实前任盐道的亏空,下令有贪污行为的官员分摊此银;接着令巡抚甘国璧之子,替甘国璧偿还其挪用的公款,以此为契机整饬盐政,8个月后,一举扭转了云南盐政亏空的局面,盈余3万两。
雍正正是看中了,在云南盐驿道表现出的机智灵活,懂得通权达变,而重视李卫。事实上,虽然李卫文化程度不高,但非常聪明,袁枚曾记录过,其处理文件时从不看文件,让手下人念,但凡有问题之处,立即就能纠正,非常复杂的文件经他一改,变得条理通畅,能抓住问题的重点,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。
公元1727年,雍正发现各省钱粮亏欠甚多,便下诏清查。各省官员获悉后,甚为恐慌,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数年来所欠款项,是需要一定时日,才能填平的。此时已经升任总督的李卫,召集幕僚商量对策,但皆无良策。
袁枚
李卫来个反客为主,认为:中央不派钦差,雍正不一定相信清查结果;一旦来了钦差,地方上的督抚就无权过问,亏欠很可能要暴露。与其这样,不如主动上奏中央派钦差清查;但因为初到地方,钦差一时恐怕不得要领,故要求协同办理。
在奏章传递期间,李卫借着自己的寿辰之机,将辖区内七十二州县的有关官员,召集进密室,提前透风:清查钱粮的钦差大臣即将来浙江,所辖州县的钱粮情况,要如实反映,如果有隐瞒,我可救不了你们。官员们一听,喜出望外,都如实交代,从而使得李卫心中有数。
另外一边,雍正获悉后,同意了李卫的建议,派出户部尚书彭维新前往浙江。此前,在其他地方清查的彭维新,可谓是大杀四方,以至于一时间人心惶惶。
而李卫为彭维新设宴接风。酒过三巡,李卫拿出雍正的批示,志得意满的彭维新顿时有所收敛。李卫将球踢给了彭维新,说只要是共事,就没有不争执的。我性子急,容易与人产生争执,没少挨皇上的批评。这次和大人共事,我是不希望发生争执,但就不知道怎样才能避免呢?彭维新当然知道李卫受宠,也不愿意得罪李卫,于是提议二人分县清查。
这不正中下怀嘛!当下李卫表示同意,立即还拿出准备好的,写作各州县名字的纸团。两人轮流各抓了一半,进行分工清查。彭维新驾车熟路,经过一番认真清查,并没有发现大的纰漏,尽管心中有所怀疑,但又不好说什么。两人碰头后,彼此询问各州县清查情况后,都皆大欢喜,联名上奏了浙江没有亏欠钱粮。
雍正
雍正接报后大喜,由衷地赞叹,别的地方都嫌查麻烦事多,唯独李卫那里什么事情也没有,确实有一手。此后,雍正加封李卫为太子太保,浙江的有关官员因此各升了一级。
看到这里是否会有疑问?两人抓阄,彭维新怎么就能抓到,问题不大的州县呢?这是抓阄之前,李卫对亏欠心中有数,在纸团上做了记号,故问题比较大的州县都让李卫抓去了,从而为这些州县,赢得了偿还亏欠的时间。那些官员,原以为会被免去官职,这下还升了官,心中不得不对李卫,心悦诚服。
关键词: